两部影片累计观影超2亿人次总票房达97.79亿元 长津湖的成功密码
由《长津湖》和《长津湖之水门桥》组成的系列电影刷新中国影史多项纪录,而它的创作过程也同样传奇。电影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里程碑。
日前,随着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票房突破40亿元,《长津湖》系列电影总票房达97.79亿元,累计观影超2亿人次。由《长津湖》和《长津湖之水门桥》组成的系列电影刷新中国影史多项纪录,而它的创作过程也同样传奇。电影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里程碑。
剧本从13万字改至6万字,3名导演联合执导,拍摄周期横跨两个冬季,集结了七八千人的演员队伍,整合了86家国内外后期特效制作公司,影片字幕滚动人名超过1.2万个……日前,随着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票房突破40亿元,《长津湖》系列电影总票房达97.79亿元,累计观影超2亿人次。《长津湖》系列电影刷新中国影史多项纪录,成功的背后,是中国电影人一次充满使命感的战斗。
集结
“希望这部电影可以让先烈们被更多人记住,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2019年7月,《长津湖》项目正式启动。这是一部超大规模的影片,对投资和主创人员的要求都极高。尤其困难的是,影片准备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的献礼影片在2020年秋天上映,时间紧迫。
就在拍摄班底刚刚建好的时候,2020年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令拍摄推迟一年。一年间,徐克、陈凯歌和林超贤3名导演先后加入拍摄团队。
“拍长津湖战役这个题材,很有压力,也很有意义。”林超贤还记得当初接下剧本时的心情。
“完成剧本、结构的分工后,有十几个协调组针对服化道、演员、拍摄计划等进行协调沟通。”总监制黄建新说。
宁静恬美的江南水乡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战士伍千里捧着大哥伍百里的骨灰回家了。他告诉爹娘,战争结束,来年开春要给家里盖新房子。转眼间,部队传来召集令,七连所有战士应召归队,伍千里再度与家人告别。
这是电影《长津湖》的开篇。“回到家乡与为国出征,连接起来就是家国。”陈凯歌说,“我们要通过电影呈现出战争的残酷和牺牲的意义,只有这样,年轻人才能感知到胜利来之不易。”
历史顾问王树增说,战争发生的盖马高原属于高寒地带,长津湖之战时,最低气温甚至低于零下40摄氏度。“由于当时国力所限,奔赴战场的绝大部分战士的防寒衣物都是不全的。而美军不但武器装备是一流的,被服装备也是一流的。在冰天雪地当中,两军交战时我军将付出怎样的代价可想而知。”王树增说,“但就在这样的装备差距之下,我军还是毅然入朝作战打击侵略者。只有客观表现出这样的差距,精神的伟大才能更好凸显。”
电影中有这样一场戏:火车上的入连仪式后,伍万里拉开车门,车厢外,峰峦叠嶂中的长城映入眼帘,笼罩在万丈霞光中,战士们为眼前所见而震撼。而在原剧本里,这个场景原本并没有如此壮美,是陈凯歌进行了放大:“长城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始终顽强地存在,它是一个精神上的象征。御敌于国门之外,这一车人就是血肉长城,这个寓意升华成一种精神力量。”
总制片人于冬表示,制作这部电影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长津湖》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抗美援朝电影,希望这部电影可以让先烈们被更多人记住,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于冬说,“当年的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奇迹,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至今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鼓舞人们直面任何困难。”
锻造
“拍好这部电影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职责”
《长津湖》中,伍千里从战场返乡,见到弟弟伍万里后一起玩耍打闹,伍千里将伍万里团成“包子脸”。这一幕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再度出现。关键时刻,伍千里将重任交付伍万里,他再次将伍万里团成“包子脸”。饰演伍千里的吴京说,这其实是平时他与儿子玩耍时的动作,他将其运用到电影中,希望将人物塑造得更加有血有肉。
陈凯歌尤其强调人物塑造对电影的价值和意义,“一部好电影,说到底是讲关于人的故事。”《长津湖》系列电影以英雄连队七连及其兄弟部队为主线展开,“我们下了大力气琢磨伍千里、伍万里这两个人物,希望由两人的兄弟情扩展到整个七连,我认为《长津湖》是由兄弟情凝结起来的一个战斗故事。”陈凯歌说。
在吴京看来,身为连长的伍千里像一个兄长,要照顾全连157名战士,希望他们安全回家,“他背负了很多情感和责任,是一个内心很柔软、外表很刚强的人。”
伍万里的扮演者易烊千玺在谈到伍万里这个角色时说:“战争让他蜕变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他不再追求成为一名英雄,而是逐渐懂得了自己的使命。”
在徐克以往的拍摄经验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导演提出想要的效果,再由演员去实现,而这一次拍摄《长津湖》让他体验了前所未有的感受。“演员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往往是他们自己提出想要达到的程度,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体验。我没见过哪个剧组的演员可以为了每一场戏不断讨论,他们和我沟通的频率几乎是每天一次甚至几次。”徐克说。
每天拍摄结束,演员们总会聚在一起讨论今天拍得怎么样、明天要怎么拍。“他们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集体,把生活里的情感带入电影,所以影片中的一举一动都非常真切。故事里的人物打动了每个人,拍好这部电影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职责。”黄建新说。
冲锋
“每个人都特别投入,拼尽全力克服了所有困难”
回想影片的拍摄过程,“高难度”是导演们口中绕不开的词。有时算上工作人员有六七千人同时在现场工作,许多戏份涉及夜景,制作需要大量特效合成……一系列超出以往经验范畴的问题让拍摄遇到了不小挑战。
黄建新举例:“比如坦克,我们的坦克道具是能跑起来的,坦克在拍‘仁川登陆’时是全新的,但后面要砸烂,如果协调不好,拍摄顺序错误,坦克就没了。”
“寒冷是最大的问题。”徐克说,为了让观众有更真实的感受,拍摄在极低的温度中进行,“普通人连正常说话都困难,演员们则既要说台词又要表演。”
此外,拍摄在风雪中战斗的戏份时,不能只靠自然风、自然雪。剧组中光吹风组就有3队人马。“这是一项很大的工程。每换一个场景,都要花很多人力和时间去布置造风工具。”徐克说,更难的是造雪,“片中时常需要飘在空中的、飘在背景中的、飘在人脸上的3种雪相组合,地面上的雪还需要考虑安全问题,要让演员站得住、能够顺利完成动作。”
“3名导演极尽所能,每个人都特别投入,拼尽全力克服了所有困难。”黄建新说,“对抗美援朝历史极为熟悉的陈凯歌导演负责把握历史基调,将人物的刻画及情感表达发挥到极致;徐克导演以其擅长的电影技术和对商业片的把握度,彰显极具想象力的美学表达;林超贤导演对动作戏与战争场面严格把握,让观众感受到强烈而真实的体验。”
拍摄过程让演员们印象深刻,也感触良多。吴京回忆,有一天拍摄时最低温度逼近零下37摄氏度,演员们都穿着加厚内衣、保暖衣和厚棉衣。到了片场,由于风不够大,导演安排风炮吹雪。“风顺着脖子往身体里灌,把我们的半边脸都吹麻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但还要睁着眼。” 吴京说,“当时我们想到,当年的志愿军战士缺衣少食,却依然顽强承担着自己的责任,让人肃然起敬。”
抵达
“中国电影人有责任、有义务发出自己的声音”
《长津湖》系列电影中有很多战争场景,火光冲天,令人感觉身临其境。这样的效果,有赖于特效技术支撑。“现如今,我们是用技术实现电影,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于冬说,“过去拍这么大规模的战争电影都是用航拍,调动超10万人的队伍参演,爆炸全是真的爆破。但在《长津湖》中,演员面前的爆破点是很小的,通过特效技术加以放大。”
《长津湖》和《长津湖之水门桥》先后调动了86家后期制作公司参与特效工作、技术支持,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国公司。于冬说:“我们把国内优秀的技术力量都集结到这两部电影里,这次合作真正体现了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同类题材世界一流水平。
不仅如此,电影里每个人物的造型、行为、情感的设计和实施,都至少做了10轮以上的测试,用上千幅图纸固定下来,以便在拍摄中能够准确完成所有细节。“这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制作过程。”黄建新说,《长津湖》在3个导演大组并行拍摄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一个“枢纽中心”,统一处理拍摄需求、汇集拍摄素材、完成后期制作。
于冬认为,两部影片的成功,对中国电影行业有着重要意义。“影片开拍时,从全球范围来看,票房超过10亿美元的电影还比较少。《长津湖》系列电影的成功,不仅是票房成绩好这么简单,对于提振中国电影行业信心具有里程碑意义。”于冬说。
有网友曾问电影《长津湖》有没有“彩蛋”,有人这样回答:“当你走出影院,看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山河无恙,就是最大的‘彩蛋’。”
回顾拍摄历程,于冬说:“国际上关于这场战争的描述多以西方角度为主,中国电影人有责任、有义务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全世界知道这场战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