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囧妈讨巧之举成就徐峥亦是其毁灭的起点芙蓉镇影评
《囧妈》:讨巧成就徐峥,也毁了徐峥——芙蓉镇影评
关于《囧妈》的讨论是两极化的。早在上映之前,这部电影就掀起了不同利益方的争议。抛开这些场外因素,《囧妈》这部电影的成色到底如何呢?这篇影评,暂且不讨论场外因素,只说电影的质量本身。
讨巧成就了徐峥,也伤害了徐峥 《囧妈》是徐峥“囧系列”电影的第四部,也是决定这个系列能否“续命”的关键一部。在接受《十三邀》许知远访谈时,徐峥说,自己这一次想拍的不只是爆米花喜剧,它有搞笑,有温情,也有残酷,有中国式家庭里五味杂陈的一面。只可惜,《囧妈》是一部完成度高,但在镜头运用、笑料包袱和情节设计上都比较平庸的电影。它是徐峥创作焦虑的集中体现,分析这部作品,也是在谈徐峥创作上的瓶颈。
《囧妈》的问题,不是演员的问题,也不是完成度的问题,而是它整个设定就是别扭的。要表现矛盾与和解有很多种方式,但徐峥选择了一种很依赖巧合、猎奇的创作手法。和前作《港囧》和《泰囧》相似,主人公徐伊万是个面临婚姻危机的焦虑中年人,他有钱、有名,却深陷于浮躁和空虚,而这个中年人焦虑生活的冰山一角,就是他与母亲的冲突。
为了呈现关系,影片中选择了绿皮火车。但主人公上火车的情节很巧合,他本来要飞去洛杉矶挽救自己的破碎婚姻,却因为护照在母亲保险柜里的钩锁之谜,最终阴差阳错上了那列莫斯科去往的人马车。这也是一个依赖巧合把人物推向夸张化表达设计的手法。
主人公与母亲形象高度符号化,因为创作者想要凸显他们之间反差,把大量控制型母亲的问题,都塞进了主人的母亲身上。而诸多中年男人的问题,都写在主人公行动里,这些问题通过段子式对话体现出来,其中缺乏铺垫,如催生养生鸡汤文微信聊天60秒语音方阵湿手机插入大米堆等桥段,这些桥段缺乏铺垫,用一次可以逗乐观众,用次数多,就像一个喋喋不休尬聊中年人。
结构上把故事分为三大部分,每个点都是一板一眼,在后半段采用类似最后时刻限时援救叙事技巧,但整体流畅却不是很自然,让人感觉赶场。这也导致电影容量有限,一旦你想表达过多,不做取舍,你们作品就会变得臃肿浅薄,因为你什么都想讲但什么都讲不深,是一种狭隘作者观念传声筒所致。
不断自我重复,所以,《囧妈》成了急促映画。一条线被充分表达,但另一条线缺乏细节,让人们难以感同身受,他们知道你们说的东西,但是不会感动不会反复思考,因为这一条线太单薄太概括没有进入分量平衡状态;另外一条线详细照顾社会热点,比起前作更深刻一些但还是走进老套路,没有新意只有目的性强没有太多新的探索;而对于探索性的影像也非常保守商业品质八面玲珑风格让他为了迎合市场做许多妨碍探索性的妥协讨巧渴望余韵却难真正推自己出舒适区内心焦虑产物枯竭后的焦虑体现在不断自我重复题材重复并不可怕但擅于旧瓶装新酒如李安家庭三部曲每一部让人意犹未尽而仅仅成为主题回潮无魅力若第一还能开怀大笑感叹其戏谑能力到了港则看到的是创作者懒惰知道观众爱看什么就堆在一起消耗好感度到了母则面对处境微妙如果再无新东西非但影响到系列乃至个人都会受到质疑
整个系列拍遍了中年男人的笑泪,从事业到家庭,从性欲得不到满足到精神上的空虚小市民努力挣钱成了有钱人却解决不了内心麻木空洞他们渴望改变却害怕失去想得到更多又不能用拥有的所得做赌注。在进退两难间中年人焦虑地秃头啤酒肚抽烟貌合神离亲戚嫌隙这是母子关系题中的义。在母子关系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个急迫使出看家本领保住口碑度的一个着急导演。他从结构人物关系下功夫主演诠释算到位所以不是完全没价值标准以上喜剧片。但这种高度依赖巧合夸张化仍偷懒手法相比之下第三集为什么好第一足够好笑喜剧再怎么强调意义不好笑都是空响炮第二真诚思考比如城市化农民生活方式变化返乡落差感等第三集也有老梗贫挑剔但整个结构正确人物相信逻辑承认此次呈现的是灵光被掏光窘迫才华技艺不足深厚表达勉强撑场背后的心虚最大的危机就是他的讨巧毁掉自己最难回到青春时代的心无旁骛商贩身份折损锋锐渴望突破割舍利益步步经营却两头都不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