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动态

路边野餐七宗罪影评中的打磨不完的宝石依旧璀璨

我是怀着敬畏和激动的心情观看了《路边野餐》,这部由年轻导演毕赣执导的电影。它不仅令人敬畏,因为它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展现出成熟和专业;同时,它也让我感到激动,因为它是一部关于贵州故事的电影,而我自己也是贵州人。

《路边野餐》之所以优秀,这里不多做解释。无论是国内外的奖项,还是影评人的赞誉,都足以证明其价值。对我个人而言,《路边野餐》是我十年内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也欢迎分享,但请确保您已经完整地观看了这部作品。

在遵义市区,只有一家影院播放《路边野餐》,每天两场放映。我感到非常幸运能看到这部电影。不过,上座率却相当低,大约只有二十名观众。

两个老人坐在后排,戴着眼镜仔细地看着屏幕。其他的大部分观众都是像我一样的二三十岁青年,我们几乎没有中年的观众。(大多数人颜值都很高,女性观众占据了一半左右。)整个放映环境舒适,每个人都保持着良好的素质,没有人玩手机、打电话或吃东西,也没有人提前离开(除了坐前面的胖子时不时笑出来吗?这个胖子真是个奇迹!)

首先,我想谈谈片名。在开始之前,《路边野餐》的原名叫《惶然录》,名字更符合影片的情感核心。这与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集中的“仿日记”片断体相呼应。

佩索阿诗集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形象,从精神化到物质化,从个人化到社会化,从贵族化到平民化,再次回到科学与信仰之间摇摆。这是一个自相矛盾中坚持自己的变异,是不知所云中的明确性。

如果你阅读过佩索阿的小说,你会立刻明白,在毕赣作品中穿插的诗句与佩索亚的小说有多么相似,只不过毕赣更加接地气,更为“地方色彩”。但两者传达的情感一致,即便是在国际上也被称作“KAILI BULES”。

这里,“BULES”指的是一种蓝调音乐,以自由风格表演,这种方式完全代表底层社会的气质,是一种苦闷、抑郁的情绪,与凯里的生活状态一致。而“KAILI BULES”,即这部影片,正是表达了凯里的抑郁,以及生长于凯里的人们的心态困扰。

导演毕赣曾经说过,他认为现代电影并不需要开头或者直接安排一些内容,而是要巧妙融入主角陈升在电视上的那首诗歌,同时延迟至30分钟后才出现片名。此举破坏了整体美感,让影片更加自然流畅。

此外,影片通过金刚经中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来预示时间概念,并否定线性的时空结构。当你发现一个场景突然切换到另一个毫无交代的情况,你将理解这种碎片式叙事构建出的谜题。而这些切换常常让你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如果没有完整看完,您可能无法理解其中含义深远的地方。

直至陈升游荡寻找并触碰逝去遗憾以及模糊未来的瞬间,在他的“未来”时空里,一位成年的卫卫用粉笔画了一只钟表,那个平面图像里时间就成了圆圈,“一定有人离开又会回来”,仿佛是一种美好寄托,就应该顺其自然,就像诗一样存在下去:

这是因为我以前曾欣赏过毕赣拍摄的小短篇《金刚经》,那里就已经显露出他独特风格,而到了《路边野餐》,这种风格更加成熟而具有审美价值了。

画面构图极具艺术性,在开始就让我惊喜。不论是医生的诊所、夕阳下的凯里,小山村、小道旁杂草丛生的巷弄,或许还有那个靠瀑布破烂房子的老歪家,那些摆渡摊贩、三四线城市闲散青年,或许还包括电线杆上贴满小广告的地方,都给予视觉上一种宁静而和谐美感——不是来自于自然风光本身,而是一种来自三四线城市城乡结合带颓废与生机共存并达到神奇和谐美学效果的地理位置选择及生活痕迹积累过程产生的一个综合效应,使每一帧画面都充满活力,无需设计,有点像是诗意般简单真实,不需要任何装饰即可成为艺术品——对于这个问题,我从小生活或耳濡目染,所以知道,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事物,但往往我们忽略它们,最终发现它们竟然蕴含着那么丰富的情感意义,而且由于我的生活背景,更增添了一份亲切感和喜爱,让我终于明白:任何地方都不缺少美,只是在我们眼睛找到并放大的能力差别罢了!

最后,由于导演想要传递太多事情,又表现出太多内容,我只能浅谈几点,如有错误,请指正:

首先,对镜头技巧使用手法进行大量展示。在镜头操作方面,可见侯孝贤、塔可夫斯基、高明亮等各国不同风格影响;特别是在某些镜头处理方法借鉴日本电影师傅安二郎的手法,比如突然从人物切换到凌乱桌面的场景,或转向室内外景或某个物体,以象征形式呈现,有时候为了平衡,有时候为了情绪表达,不可捉摸...

此外,将当地ケリー城镇日常生活状况用一种古典文学形式表现出来,没有粗俗感觉,却充满日本電影風範靜謐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