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囧妈讨巧成就了徐峥也毁了他菊次郎的夏天影评徐峥的囧境与成长
关于《囧妈》的讨论是两极化的。早在上映之前,这部电影就掀起了不同利益方的争议。抛开这些场外因素,《囧妈》这部电影的成色到底如何呢?这篇影评,暂且不讨论场外因素,只说电影的质量本身。
讨巧成就了徐峥,也伤害了徐峥 《囧妈》是徐峥“囧系列”电影的第四部,也是决定这个系列能否“续命”的关键一部。在接受《十三邀》许知远访谈时,徐峥说,自己这一次想拍的不只是爆米花喜剧,它有搞笑,有温情,也有残酷,有中国式家庭里五味杂陈的一面。只可惜,《囧妈》是一部完成度高,但在镜头运用、笑料包袱和情节设计上都比较平庸的电影。它是徐峥创作焦虑的集中体现,分析这部作品,也是在谈徐峥创作上的瓶颈。
《囧妈》的问题,不是演员的问题,也不是完成度的问题,而是它整个设定就是别扭的。要表现矛盾与和解有很多种方式,但徐峥选择了一种很依赖巧合、猎奇的手法。和前作《港囧》和《泰囧》相似,主人公徐伊万是个面临婚姻危机的焦虑中年人,他有钱、有名,却深陷于浮躁和空虚,而这个中年人焦虑生活的心脏冰山一角,就是他与母亲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为了探索更多细节,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此片背后的故事构建:
火车经停 - 电影中的绿皮火车成为一个重要元素,它象征着旅程以及人物之间关系变化。这列火车经过多个城市,每站都带来新的故事线,这些线索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间的情感交流。
对话风格 - 通过段子式对话体现出主人公所面临的问题,如催生压力、“养生鸡汤文”微信聊天等桥段,这些内容虽然幽默却又触及到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如压力、空虚等,为观众提供了一定的共鸣点。
叙事结构 - 影片采用双线并进策略,将故事分为三大部分,以商业模式为基础,并借鉴好莱坞经典商业故事片的手法展开。这使得整体结构流畅,但也给人一种赶场制作之感,因为时间有限,一旦想要表达过多,就容易显得浅薄而缺乏深度。
主题重复性 - 固然王家卫或李安这样的导演也会出现题材重复,但他们擅长将旧瓶装新酒,使其变得既新鲜又令人回味。而对于像聚集金句堆砌的小品喜剧来说,即便第一集还能轻松逗乐观众,在后续作品如同老梗被无限循环放大,其实质意义减弱,对于创作者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是创新还是重复?
精神焦虑与肉身忐忑 - 整个“囧系列”,从工作到家庭,从欲望未满足到精神空洞,小市民努力挣钱变成了富豪,却仍无法摆脱内心麻木与空洞。这正反映出当今社会中许多人的心理状态,他们渴望改变却又恐惧失去,同时希望得到更多但又不能以拥有的结果下赌注。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男人们秃顶啤酒肚抽烟,与妻子貌合神离,与亲戚产生嫌隙,“围攻”母爱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常态,这正是该片想要传递的情感纠葛,以及家庭关系紧张所引发的心理冲突。
艺术探究不足 - 在比喻性地说,《人在囧行侠》(由叶伟民执导)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既充满趣味,又真诚地思考着城乡差距、新时代农民身份等问题。而相比之下,《 囹咪》(即指本作)则呈现的是一个灵光乍泄之后迅速消失的人才,没有新的技巧,没有深刻内敛的情感表达,只剩下一些讲述至中途突然开始动摇的大戏,以及大量小段落拼凑出的叙事,再加上那厚颜无耻的大场面老梗勉强撑持背后的不安心情。这也是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创作者灵光被掏空后的窘迫处境,让我们想起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现在已冷清无人的夜店,那里的灯光照亮过多少欢声笑语,现在只剩下孤独沉默悼念过去辉煌时光。
最后,我们必须承认尽管如此,《 囹咪 》作为中国喜剧片标准线以上的一次尝试,在人物塑造方面付出了努力,而且主演们也尽力诠释自己的角色。但遗憾的是,该片依赖于夸张化手法以及过分依赖巧合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最终没有达到真正打破边界、新意斩新的目的,而只能算做一种偷懒做法。而最大的遗憾则是在商业考虑驱使下的妆台底下的艺术探究不足,使得一位曾经以其才华闪耀著称的人物(即指主角),现在却迷失方向,在追求市场需求与个人艺术追求之间徘徊不定。当看到这样的画卷展开,我们不禁感到悲哀,因为在我们的视野里,他似乎已经逐渐步入暮年的怀抱,那时候,他再也无法回到那个纯真的年代,那个全心全意献给舞台世界的地方。他现在只是一位商人,然后才是一个作者,可他的身份似乎已经越来越偏向前者,不断折损他的锋锐。那样的他,我想知道,你是否还记得你曾经走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