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动态

白族扎染的时尚动态妈妈制造自然守艺

在云南大理古城,杨春燕的扎染工作室里,一群来自四川的游客对白族传统技艺充满了好奇。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蓝色布料上的白花图案不能用其他方式制作,而非通过精心的扎染工艺。杨春燕耐心地解释道,她邀请他们见证阿妈们如何使用扎染技术创作出这些独特图案,但被拒绝了:“这都是印制上去的,不需要看。”

杨春燕笑着接受了这个挑战,她知道外来的人难以想象“扎染”的复杂过程。在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使得更多人耳闻过它,但真正掌握其技巧的人却少之又少。

“绞缬染”也称做扎染,是一种将纯棉布按照设计图案进行多种手法处理(如扎、缝、缚、缀、夹等),然后用天然植物提取的颜料进行染色。经过漂洗拆线后,空心部分自然形成花纹和图案,使得蓝色和白色的融合呈现出晕染渐变效果,既古朴雅致又青翠欲滴。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喜洲镇周城村,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这是杨春燕祖辈居住的地方。在接触到“妈妈制造.ザイン合作社”公益项目之前,她是一位普通的白族女性。但2017年3月,由20万元公益善款支持建立的大型合作社正式成立,那时1986年出生的杨春燕成为了该合作社的一名带头人,与一群阿妈们一起改变命运。

七月的大理天气多雨,但中午就晴朗起来。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门艺术在这里起起落落,每块布都像是从天空直接拉下来的自然界的一部分。一片小屋内,一位老人正在教授他的孙子如何做一个简单的手工艺品,他说:“你要记住,无论是何种材料,只要是我们手中的,就有可能成为美丽的事物。”

随着时间流逝,大理周边的小镇逐渐衰败,但是那些穿梭于街巷间的小女孩依旧坚持着她们的传统。她们戴着包头巾,用同样的针法打造着相同的手工艺品,每一次刺进针眼,都仿佛是在讲述一个故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妈妈制造”项目诞生,它旨在帮助这些母亲利用她们传统的手工艺养家糊口,让这种艺术不再只是过去的事情。而现在,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院里,一群阿妈们聚集在一起,他们身穿传统服装,以熟练的手法完成各种各样的作品,他们的声音回荡在院子里,如同音乐一般悦耳而温馨。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或欣赏这一切。一些游客会因为看到这些简单的手工而感到失望,因为它们似乎缺乏现代感。但对于这座城市居民来说,这些作品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段历史,以及对未来希望的一种承诺。这是一个关于家庭与文化相结合的地方,是关于守护过去同时探索未来的地方,也是关于人们之间联系和共鸣的地方。

当夜幕降临,大理古城静谧下来,只剩下星光闪烁,它们像无数个小灯笼,为这个宁静而美丽的地方点亮了一丝柔软而温暖的情感。此刻,你可以听到远处流淌的是洱海的声音,那声音轻轻地诉说着一段悠久但永恒的话题——爱与生命永远不会消失,而它最真实最深刻的表现,就是每一次手指触摸针尖时产生出的那份神秘而珍贵的心灵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