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艺术手工扎染之美
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白族聚居的古老村落,拥有1500多户人家、8000多口之众。这里的白族妇女以扎染和刺锈著称,被誉为“扎染之乡”。周城扎染全由手工制作,从绘图到碾平,每一步都需细心致力。(图/文 薄高鹏)
昔日,周城白族先辈们远涉夷方、下海捕鱼,如今已成为老人的回忆。但是,他们留下的手工艺品加工传统得到了延续。
扎染,又名绞缬染或扎花布,是通过线缝制图案于布上,再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浸泡,最终拆线后呈现出独特美丽图案。周城主要使用棉纱布,其价格适中,便于批量生产,也易于大众消费。
张凤良自小跟随祖母与母亲学习这门技艺,如今,她成为了当地最有才华的扎染技师之一。尽管这种千年历史的艺术在周城仍面临着长时间工作但收入较低的问题。
在制作过程中,尤其是扎花这一步骤耗时且费工。她手持一幅名为“风花雪月”的作品,这需要七天时间才能完成,但售价仅为50元。这反映了这个行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劳动强度大但报酬有限。
张凤良详细介绍了从绘制图案到印刷再至于手工扎花,每一步都精心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参与者都是留守老人和妇女,而年轻人往往不愿意投身其中,因为这项工作既耗时又不赚钱。
两位经验丰富的老人正在给已经完成的手工织物加温色彩,以确保每一块布料都达到最佳效果。云南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银开正亲自指导如何将自然植物提炼出的蓝绿色调涂抹到织物上,为它增添生机与活力。
在最后拆线阶段,一丝不苟地移除每一根线条,让原本纯洁无瑕的布料逐渐展现出其内在美。张凤良缓慢而仔细地拆去线条,使得隐藏在其中深邃色彩的大朵花纹徐徐显露出来。这份耐心与投入,将简单而朴素的手感转化成了难以忘怀的人文景观。
经过精心制作后的产品,在市场上能卖出数百元,这对于依旧坚守传统技艺的人来说,是对辛勤汗水所做出的肯定。而为了迎合旅游业需求,不少作坊开始提供游客亲身体验制作并了解整个过程的小型项目,让更多外界了解并尊重这些珍贵技能带来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它融合了深厚历史底蕴与现代审美趣味,同时也因其独特魅力被应用于现代服饰及生活用品设计。此外,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以及现代技术对传统方法的冲击,现在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年轻一代加入,并将创新精神融入传统之中,以此来推动这些珍贵技能得到新的生命力和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