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扎染的妈妈制造为爱守艺2022年最新穿搭风格在自然中绽放
在云南大理古城,杨春燕的扎染店里,一群四川游客疑惑地看着那些图案。他们问:“这些图案是印上的吗?”杨春燕耐心解释道:“我们白族的人从来不用印刷,我们的‘妈妈制造’合作社专门保留着传统手工技艺。”
她邀请他们去看阿妈们如何“扎”和“染”,但被拒绝了。“我们已经知道了,都是百分之百的手工制作。”杨春燕笑着说,她理解外地人可能难以想象这门技艺的复杂性。
随着白族扎染技艺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已成为许多人耳熟能详,但具体过程,对于外来者来说仍然神秘而令人好奇。
扎染,又称“绞缬染”,是一种将纯棉布按照设计图案进行多种形式组合,然后使用天然植物颜料进行染色,最后通过漂洗拆线得到空心花纹和图案。这一过程充满变数,每块布都能自然形成独特风格。
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周城村,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的这一地区,是杨春燕祖辈生活的地方。在接触到“妈妈制造.扎染合作社”公益项目之前,她只是一个普通的白族妇女。2017年,由20万元公益善款资助成立的周城扎染合作社,让1986年出生的杨春燕成为了这个合作社的带头人之一,与一群阿妈们共同改变命运。
七月的大理雨后晴空如洗,家家户户挂起蓝白相间的刺绣布,如同天空中直接拉下的一片。每一块刺绣布都经过无数个夜晚、无尽的心血与汗水,这门古老技艺在这里延续千年。
然而,这项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困境,因为它并不像现代工业那样容易掌握,不受年龄限制,也没有固定的生产流程。只有少数热爱此事的人才会坚持下去,而对于一般人来说,它不过是闲暇时光的小玩意儿。
然而,通过公共项目,如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并支持的一个名为“妈妈制造”的专项基金执行主任李柏颖所倡导的事业,这些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他团队先后设立了各地民族手工项目合作社,为当地女性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记录和保护这些传统技能。
最终,在一次偶然的情缘下,杨春燕遇到了李柏颖,他带来了新的设计模板,并且有资金支持订单销售。她决定自己试做200条,以验证是否真实可行,并自销。此举成功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商机,使得原本只作为家庭小作坊的手工艺品,有了更多市场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了对技术本身价值的一次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