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动态

白族扎染艺术传承自然风光下的时尚海报主角

在云南大理古城,杨春燕的扎染工作室里,一群来自四川的游客对她店里的蓝色布料上的白花图案感到困惑。他们质疑,这些图案是不是真的需要手工制作,而不是简单地印刷上去。杨春燕耐心地解释了她的“守艺”,提议带他们见识一下阿妈们如何进行“扎”和“染”的技艺。但这些外地人坚持认为,“百分百印上去的,不需要看”。

杨春燕有些哭笑不得,但也能理解,外人很难想象这门传统手艺背后的复杂过程。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白族扎染技艺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对于外界来说,它仍旧是一种神秘而独特的艺术。

实际上,扎染又称绞缬染,是一种将纯棉布通过多种形式如扎、缝、缚、缀、夹等方式组合,使部分区域不能着色,然后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染色的工艺。最终产生的是具有晕染和渐变效果的蓝色与白色的布料,每一块都成为了一幅独特的艺术品。

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周城村,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杨春燕家世代居住在这里。在接触到“妈妈制造.扎染合作社”公益项目之前,她只是一个普通的白族女性。2017年3月,由20万元公益善款资助成立的大型合作社,让1986年出生的杨春燕成为了这个合作社带头人的角色之一,她和一群阿妈们共同改变了命运。

七月的大理正值雨季,乌云密布却时不时透露晴空。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这门技艺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传承,每一次尝试都是未知结果。而每一块完成后的作品,都因松紧度和浸泡时间微妙差异而变得独一无二,就像自然中的风光一样不可预测。

杨春燕设立于一个典型民居院内的小小工作室,是几十位穿着包头装扮的阿妈们一起做手工活的地方。她们聊家长里短间断插入关于手工活计的话题,在院子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但面对传统技艺停滞不前的现状,杨春燕决定利用它作为职业,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她希望让阿妈们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养家糊口,并且因为项目介入,他们现在每天可以收入五十元左右,更灵活一些。这水平足以补贴家庭开销,为她们提供经济保障。

随着李柏颖团队到来的支持和设计师张肇达高端定制概念融入产品中,这些曾经被忽视的手工艺品,如今获得了更广泛的地市认可。然而,对于最初遇到的许多棘手问题,如设计模板改动的问题,以及传统观念与现代化重构之间冲突的问题,都给予了她巨大的挑战。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她继续追求,将这个古老技艺推向世界各地,以确保其永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