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动态

白族扎染的妈妈制造自然之美下的中国时尚潮流守艺故事

在云南大理古城,杨春燕的扎染工作室里,一群来自四川的游客对白族传统技艺充满了好奇。他们注意到那些图案都是印上去的,但杨春燕解释说,这些图案是通过精细的手工操作来完成的,她邀请他们一起参观阿妈们如何进行扎染制作。但这些外地游客坚持认为这些图案一定是用印刷技术制作出来的。

随着白族扎染技艺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扎染”技艺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不过,对于这门手工艺,很多人仍然难以理解其复杂性和独特性。其实,扎染又称“绞缬染”,是一种将纯棉布根据设计图样进行多种形式组合后,再使用天然植物颜料进行色彩处理,然后经过漂洗拆线,使得空心部分形成花纹和图案。这种自然而不失艺术气息的蓝色与白色的搭配,让人感受到一种悠远而神秘的情怀。

位于云南大理州喜洲镇周城村,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的这个小村庄,是杨春燕祖辈生活的地方。在接触“妈妈制造.扎染合作社”公益项目之前,她只是一个普通的白族妇女。在2017年3月,由20万元公益资金支持成立的一家周城扎染合作社中,1986年出生的杨春燕成为了这一带头人之一。她和一群阿妈们共同致力于传承这一古老技艺,并让它成为她们生计。

正值雨季,大理天空阴沉但时而露出湛蓝。大理每个家庭都挂着蓝白相间的扎染布,就像是从天上直接拉下的一块自然之美。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门技艺在这里起伏波动。然而,每次创作出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松紧度、浸渍程度的小差异都会影响最终结果,使得每块布都变成了艺术品。

杨春燕在一个典型民居院子里经营她的合作社,那里充满了活泼的声音和忙碌的手指。一群头戴风花雪月包头的大妈们聚集在这里,他们正在做手中的刺绣活计,有时聊聊家常,有时讨论最新的话题。院子角落里的几块旧布料,看似破旧,但对阿妈们来说,它们代表着生命必需品,从孩子出生到老人的寿衣,再到女子婚嫁,都离不开这份手工织造出的温暖。

尽管外来的游客可能会觉得有些遗憾,但对于阿妈们来说,这些简单的手工产品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传统也逐渐获得了一席之地,比如那些融入现代元素、具有高端定制概念的小围巾,由著名设计师张肇达设计,更容易吸引城市居民的心目光。这一切,也让杨春燕想到了将这份技能转化为职业,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为社区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