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动态

白族扎染艺术家守护传统为爱织梦自然之美映照vogue杂志的独特魅力

在大理古城,杨春燕的扎染工作室吸引了四川游客的好奇。他们疑惑地看着那些图案:“这些不是印上去的吗?”杨春燕耐心解释,她邀请他们见证阿妈们如何用传统技艺“扎”和“染”。然而,他们坚持认为一切都是印刷制成。

杨春燕理解外来人的困惑,但她也知道,只有亲眼目睹“扎染”的制作流程,才能真正理解这门手艺的复杂性。随着白族扎染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扎染”已成为许多人耳闻目睹的事物。不过,对于外来的人来说,这门艺术仍旧充满神秘色彩。

“绞缬染”,又称作“扎花布”,是一种将纯棉布按照图案进行多种形式组合、缝制、缚、缀、夹等操作,使部分区域无法着色,然后使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自然漂洗,最终形成独特花纹和图案。这一过程中,蓝色和白色的交织呈现出晕染效果,让人感受到一种古朴而雅致的氛围。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周城村,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这是杨春燕祖辈生活的地方。在接触到“妈妈制造.扎染合作社”公益项目之前,她只是一个普通的白族女性。2017年,由20万元公益善款资助成立的周城扎染合作社,使得1986年出生的杨春燕成为了这一全新项目中的带头人之一,她与一群白族阿妈们共同改变命运。

在这个小村庄,每家每户都挂着蓝白相间的地毯,上面是由手工制作出来的一系列精美图案,就像是从天空中摘下来的自然之美。一千多年的历史里,这门技艺在这里起伏波动,如同天气变化一样,不可预测。但每一次尝试,都可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它独有的魅力所在。

杨春燕的小店位于一个典型的民居院落内,院子里充满活力,有几十位头戴包头的大妈聚集一起做着手工活聊家常。一个角落里,一块半破损的小背篓盖着老旧的手工品,还有一张磨损过的小板凳上的泥土垫子,看似简单,却承载了深厚的情感和故事。

当外来游客看到这些东西时,或许会感到有些遗憾,但对于这里的人来说,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孩子出生需要用特定的布包裹到老人寿衣,再到女子婚嫁用的嫁妆,无处不显著展示了其重要性。而且,它还融入到了现代生活,比如设计师张肇达特别为这个项目设计了一系列高端定制围巾,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创新尝试。

尽管过去,“妈妈制造”合作社曾经培养了一些外地学习者,但很少有人能成功将这门技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不过,现在由于该项目介入,大约五十岁以上身材较差但愿意学习的手工女士可以通过参与此项活动获得收入,从最初的一两块钱增加至五十元左右,即使如此,在当地也是足以养家的水平。此举不仅帮助她们提高了经济收入,也让她们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为保留并发展本民族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