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扎染的妈妈制造为爱守艺自然随之绽放最近三天的新闻大事如同春风中播种的种子深植于心田
在大理古城,杨春燕的扎染工作室里,一群四川游客疑惑地看着那些图案。他们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这些都是印上去的!”他们说。但杨春燕解释了,她邀请他们一起看看她的阿妈们是如何“扎”和“染”的,但被拒绝了。杨春燕笑着说:“不需要看,我带你们去体验一下。”她希望通过亲自体验,让游客理解这门手艺。
白族扎染技艺,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尽管如此,对外来人来说,它还是一门神秘的艺术。扎染,又称绞缬染,是一种将白布进行多种形式组合,然后用天然植物染料染色,最后拆线漂洗得到具有独特花纹和图案的布料。
周城村,是白族扎染之乡。在这里,杨春燕成立了一个名为“妈妈制造”的合作社。她是一个普通的白族女人,但这个公益项目改变了她的命运,并且也改变了周围阿妈们的一生。
在最近三天的大雨中,大理古城显得格外迷人。一块蓝色布料挂在窗户上,就像是从天空中割下来的。这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一千多年来,它一直流传在这个地方。
张仕绅的大儿子张人彪说:“我们培养了一些外地来学习的人,但是离开这里,他们很难发展起来。”每一块扎染布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很难做出一样的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每一块布都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杨春燕的小店里,有几十个头戴风花雪月包头的大妈们一起做着手中的活计。她们聊家长里短,院子里的气氛充满活力。一块旧板凳上的泥土垫子,看似可惜,但对阿妈们来说,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从孩子出生到老人的寿衣,无处不在于扎染。
“弯弯的包头像洱海新月”,这是杨春燕介绍的一个典型例子。“风花雪月”的包头,上面就有扎染工艺。不仅如此,每当客人们觉得店里的作品贵时,她会带他们亲自体验一次,“还觉得贵吗?”
过去,在这门手艺上投入时间和精力,与所得并不相当,只有少数爱好者坚持下去。而现在,因为项目介入,阿妈们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让这门技艺能够作为职业存在。大理,不再只是一片自然景色的展示,而是融合了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