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扎染的妈妈制造自然之美在衣服网上展现为爱守艺传承
在云南大理古城,杨春燕的扎染工作室里,一群来自四川的游客对白族传统技艺充满了好奇。他们看到那些精致的蓝色布料上绽放的白花图案,不禁问道:“这些图案是不是印上的?”杨春燕耐心地解释,提议带他们去看阿妈们是怎样“扎”和“染”的,但被拒绝了。
杨春燕知道,这门手艺对于外来人来说确实很难理解。她也能感受到,当一个不了解这门技艺的人看到那些精细的手工制作时,会自然而然地怀疑是否真的用手工制作,而不是机械地印刷出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白族扎染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已经变得越来越知名。但对于具体的制作过程,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一片神秘之地。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才能理解这门独特的手工技艺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它是一种多步骤、复杂过程中的艺术。从选择纯棉布料开始,再经过绘制图案,然后通过将一些部分固定起来使它们不能着色,最终以天然植物染料进行染色。经历漂洗拆线之后,那些空心部分就形成了独特而优雅的花纹和图案。这一切都要依赖于缠结、缝合、束缚、贴补和夹持等多种形式组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既古朴又现代感十足的手工艺术品。
周城镇,是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的地方。在那里,杨春燕祖祖辈辈生活,她曾是一个普通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居民。一段公益项目改变了她的命运,让她成为了一位带头人的角色。那一年,她加入了由20万元善款资助成立的一家合作社——周城扎染合作社,并且成为了“妈妈制造.扎染合作社”的重要成员之一。
现在,在大理古城,一块小方帕上,有几位游客正在尝试亲自动手做一只老鼠。除了腰酸背痛眼睛酸涩外,最需要对付的是耐心。而当客人们觉得店里的作品贵时,杨春燕就会带他们来亲自体验一下制作过程,然后再问:“还觉得贵吗?”
过去,在这个技术上投入时间和精力与所得并不成正比,只有少数真正热爱这门技艺的人才会坚持下去。而现在,由于“妈妈制造”项目的介入,这些阿妈们每天可以赚取五十元左右,而且时间灵活,这样的收入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已经足够养家糊口了。
最终,“妈妈制造”项目成功帮助这些阿妈们将传统手工艺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小生意,为她们提供了一条新的经济来源,同时保留并推广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此事,也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了这种简单却复杂的情感与智慧,以及其所蕴含的情谊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