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mg/IINzahwRj0xaqMj-8Oxvd0fazCQjHGyeaBvcfeJCDK1c3EggXuz9bHU0UeFxUVgW.png)
悬崖之上影评活着命运呀你真的能掌控吗
两年前的旧稿:活着——命运呀,你真的能掌控吗?
转眼间,我看到这部影片《番客》已经过去了两年。这两年里,我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我的生活就像一本充满伤痕的口述史。昨晚我又哭了一整夜,思考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样的研究,这时我翻出了这篇旧日文章。它激励着我,让我相信自己还有可能继续前进。
今天,我看了纪录片《番客》,尽管没有让我感动到极点,但却让我泪流不止。我对近代史三次大移民的遗迹感到沉迷,因为我想听到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我知道自己是个庸碌之人,没有真正地进入他人的世界去聆听他们的声音。我所做的一切似乎只是为了消费知识带来的满足感,即使作为吉林人直到二十一岁才了解日本遗孤的事实。但是我依然想要留下一些话语,与更多人交换感动。
回顾《番客》,时间和空间都有些模糊,但唯一确定的是战前的暹罗,那是一个遥远而无具体影像的地方,以及战后弟弟给哥哥写信的时刻。在二手玫瑰表演中,他们所蕴含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他们用东北话表演“舶来品”——摇滚,他们舞台设计更是明清元素,而借鉴二人转曲种,是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正式确立身份的曲种。他们展现的是满洲特色,而不是那个称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他们与工人群体无关,只是展现大地力量。而在歌曲《命运》中,以戏谑口吻提出了几个问题:“命运呐/生存呐/为何让人受罪/为何认为人去流泪/为何人与人作对”。《番客》以一种浪漫的手法,给出了这些问题一个动人的回答。
命运确实苦,但穷也苦,打仗也苦,变迁也苦。但我们可以逃离,可以等待。而保持情感联系,也是消弭矛盾的一种方法。这些问题超越了地域,不同风俗只是表现形式而非本质。人们对鬼神世界叙述是一种映射,无论我们如何心理,我们希望永远都是“团团圆圆”。
初中的时候,我曾认真听语文课,对于课文《我的人生的第一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我不能忘本”深有触动。我有一种直觉,这句话把整篇文章意境拉至极深之处。牛汉以非常质朴平实语言,在介绍自己的国语课本时,将两代接受不同教育水平的人命运展现出来,让人们触动的是它使得被扁平化的苦难变得立体,更是在体现一种温情并不会因为命运、苦难而淡化或遗忘。他依然记挂小时候玩伴,怀念贫穷互相帮助中的痛楚,大多数无法抗过时代崩溃,因为不能忘本。在《番客》中,哥哥与弟弟一直没能忘记他们的根源。他死了抱着时钟死,还在街坊徘徊寻找老宅;弟弟活着带着思念活着,又尽力保留老宅怕哥哥找不到回家路。
兄弟二人的联系并未因战争、死亡、变迁断裂,这份感情超越几百年的人口迁移史。我不能说牛汉“本”就是《番客》的全部精髓,但是怀念“本”,是在努力延长爱意期限。人口迁移有时候也是苦难史,但叙事一次又一次被遗忘,只剩诗词(或美符号,不美内涵)及快死方言。我仍抱幻想,要淡忘一点动荡,要忽略历史辩护言论,要拥抱边缘群体,要触碰它们温柔坚强内核。我梦想2023年能去新加坡见更多华侨梦想经济腾飞日子,为海外华人人多说句梦想在变迁中留落日余晖喜欢穿搭博主鹦鹉梨写下心碎句子:“理解不是原谅、不是接受、不是赞同……但永远不能放弃理解。”所以我要永远坚强学习绝不后退,因为住在身体里的共同情感梦愿望持续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