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侠纵横宇宙芙蓉镇影评织网捕捉灵魂超越行动的意义
最“好看的”电影在豆瓣评分8.7、烂番茄新鲜度96%,Metacritic网站综合评分86,这说明再品味刁钻的影评人和电影观众,也难以否定《蜘蛛侠:纵横宇宙》(以下简称《纵横宇宙》)的精彩。RogerEbert.com总编称,在某个维度上,《纵横宇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电影”。这个评价也代表了我和很多类似观众在影片结束后的共有心情,相比“超长预告”的不甘,看完电影我甚至是松一口气:等明年春天《蜘蛛侠:超越宇宙》上映时,我们还能再一次看到这么好看的电影。 “好看”正成为评价这部电影的关键词甚至共识。
最直观的是,《纵横宇宙》延续并超越了前作最具标识性的视觉风格,即打破由皮克斯自1995年《玩具总动员》所开创的“风格化真实感范式”,不再重复三维数字动画“将不可信事物做得尽量真实”的创作标准。《纵横宇宙》引入水彩、波普、涂鸦等艺术元素,加入漫画分格、对话框和拟声词的设计,并用抽帧和延迟等技术重新还原二维动画的观感。
《蜘蛛侠:平行宇宙》 不只是视觉风格,音乐、信息密度和剧情节奏等前作优点,也在《纵横宇宙》里被进一步转换成了更通俗的语汇,持续渗透观众心灵深处的情感领域:
格温所在的地球似乎由水彩构成,她渴望被接纳却又恐惧抛弃的心理世界流转;迈尔斯所在的地球让人想起近几年被频繁讨论的人工智能与科技社会里的上城区,把霓虹灯和潮湿的地面当作跳跃背景;霍比则由充满线条的小说拼贴组成,他酷到只存在于纸媒时代流行杂志里的男人。更不用提那个格温和迈尔斯倒挂在地球之间时刻,当这些场景接连浮上银幕,似乎再富丽语言也难以复现我们目睹它时的心理震撼。
《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的截图
而这一切都关于65号地球上的蜘蛛侠彼得·帕克,在影片开头说到的台词,“让我们用不一样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吧”——怎么做从来都比做什么要重要。而这个表达核心不仅存在于影片独树一帜表现形式中,更贯穿于整部影片的人物叙事内核当中。
《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的截图
为何蜘蛛侠总是处在青春期? 很多漫画粉丝都知道的是,蜘蛛侠是超英漫画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青少年超级英雄。在斯坦·李将高中生彼得·帕克推向前台后,他成为了漫威最赚钱的一位英雄之一(2015年前后相关周边产品营利程度实际大于钢铁侠),以及其他以青少年为主角设定的漫画如神奇四侠X战警等,都受到了其影响。
正因为如此,这个形象也不可能出现社会意义上的“成熟”/“衰老”,只能不断提出不同时间段中的青春期问题。这也是为什么马奎尔加菲荷兰弟不同的版本经常会因为青年对理想自我要求/社交媒体对理想青年的要求,而出现阳光/开朗/幽默/科技强能力者这样的变化。但即使荷兰弟那版似乎精神内耗较少,他们反思并质疑传统英雄主义(如同他们系列中的事件),磨练承担无法挽回失误勇气,在亲人的离去时选择操控命运还是被命运操控。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每个人或许都会问自己:“能力是什么?”无论虚构叙事背景如何包装,它其实都是暴力,只不过合理化了它,并模糊了暴力行使过程中受到伤害的人们。“责任”又是什么?是否使用能力权力的范围,或是按已掌握权力者的视角随意塑造弱者生活?
这些问题已经出现在整个漫威乃至所有类型文化消费未来的箴言之中。尽管迪士尼漫威试图淡化这些古老的话题,但它们依然值得探讨,因为这是对于未来解放的一个尝试,没有当下的解放,就没有未来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