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我是大卫并非一场不道德的交易反而是一次追逐自由的逃亡吗(2003)
我,大卫:一场追逐自由的逃亡(2003)
导演:保罗·费格
编剧:保罗·费格
主演:本·蒂伯、詹姆斯·卡维泽、琼·普莱怀特
类型:剧情电影
官方网站:
https://www.iamdavid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03年5月15日 片长:
90分钟 / Turkey: 84 分钟(TV version)
又名:
送信到哥本哈根
故事讲述了一个12岁的孩子大卫,从小生活在保加利亚集中营里,他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他的父母已经去世,大卫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在营中唯一给他慰藉的是一个叫约翰的大人。但即使这样,大卫的脸上还是写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沧桑。
直到有一天,大卫竟然被神秘安排逃狱,并接到了一个任务:他必须把信送到丹麦的哥本哈根,不要相信任何人的叮嘱,被他默默记住。
于是,大卫开始了他的漫漫征程。希腊、意大利、瑞士、丹麦,他必须攀山越岭长途跋涉,才能到达哥本哈根。在外面的世界,他获得了从未品尝过的自由,遇上了善良温暖的人们。大卫在心中牢牢筑起的紧张戒备,在人情温泽下慢慢软化。人们帮助他消灾解困,度过厄险,手中信和路上美景,陪伴大卫通往哥本哈根。
《I’m David》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一般我都喜欢电影原名,这次除外,我喜欢译名《送信到哥本哈干》,有种“在路上”的流动感。
表情严肃的大David,在冷战时期的保加利亚营长大,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只有一个指引他生命的大人朋友John,但为了掩护他的错误而被枪决。
一无所有,大David带着一封信,在一个狱警的大力帮助下逃亡,对自己说:“不要相信任何人。”
向北,一直向北。大David,你要去的地方是哥本哈干。你会找到幸福吗?
和《美丽人生》不同,这部电影淡化背景,全力展示信任和爱、救赎和自由的力量。温情而不煽情,层层渲染,最终感动观众的心灵深处。这是一次关于希望与绝望之间微妙平衡的小旅程,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学会放下防御性,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鲜事物的小故事。这也是一段寻找自我的旅程,是关于勇气与坚持,以及最终发现自我价值的小探索之旅。
故事以一种意想不到而美丽的情节结束,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这样的结局有些太完美,但谁能抗拒这样甜蜜的情感呢?这个结局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总有希望存在,我们只需要勇敢地前行,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门开启。
此片中的视觉效果也是极具象征意义。一系列远眺镜头展现出欧洲风光——湖蓝色的天空中飘浮着蓬松如棉花糖般云朵;金黄色的向日葵盛开;清澈透明河流蜿蜒穿过绿意盎然的地形。此刻,每个角落似乎都充满了活力,都散发着生命力的气息。而近景则捕捉到了城市街道上的忙碌生活,以及儿童嬉戏的声音,让整个画面显得既丰富又生动。
配乐方面,由Stewart Copeland创作,其旋律既古朴又富有少数民族色彩,更添了一份忧伤之音。当大David进入意大利和瑞士境内后,当音乐转变为圣洁优雅,与影片的情节互相呼应,使得整体氛围更加沉醉,让每个细微的情感点都变得触目可及。而结尾部分使用Damien Rice 的Cold water虽然让我个人更倾向于纯音乐表达,但却再次证明了音乐在影像中的力量,它可以引发我们的共鸣,让我们深入思考那些曾经听闻但未曾真正理解的问题,如“Lord, can you hear me now? or…… am I l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