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扎染的妈妈制造为爱守艺国际时事新闻最新于山川间流转自然之美映照传统工艺
在云南大理古城,杨春燕的扎染工坊里,一群来自四川的游客对白族传统技艺充满了好奇。他们看到那些精致的蓝色布料上绽放的白花图案,不禁问道:“这些图案是不是印上的?”杨春燕耐心地解释,提议带他们见识一下阿妈们如何“扎”和“染”,但被拒绝了:“我们百分之百相信这是印制出来的,我们不需要亲自去看。”
杨春燕虽然有些哭笑不得,但她也能理解,外来的人难以领会这门手工艺的复杂性。随着白族扎染技艺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它已经成为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地标,但是具体制作过程,对于外界来说依然神秘而迷人。
扎染,又称为“绞缬染”,是一种将纯棉布根据设计图案进行多种形式组合,使部分区域不能着色,然后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染色,最终通过漂洗拆线后形成独特花纹和图案。这一过程中,由于每一步操作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块扎染布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其蓝色与白色的结合呈现出晕染、渐变效果,显得既古朴又雅致。
位于西部山区的大理市周城镇喜洲村,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这里,杨春燕祖辈相传的手工艺已久远,她2017年3月便参与了一项名为“妈妈制造.扎染合作社”的公益项目,这次活动由20万元公益资金资助,并成就了一代女继承人的崛起——1986年出生的杨春燕成了该合作社首任带头人之一。
随着国际时事新闻最新动态不断涌入自然环境中,大理古城里的蓝白相间织品变得更加珍贵。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在这片土地上,而这一切,都因张仕绅大儿子张人彪的话语而变得尤其值得关注:“其实这些年,我们也培养了不少外面来学习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只要离开这里,就无法发展起来。”
正如天气变化莫测一样,每一次刺绣或织造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即使是同一个人的作品,也很难完全相同。这种不可预测性恰恰成就了它独特的一面,让每一块刺绣布都变成了艺术品。在这个典型民居院落内,一群头戴风花雪月包头的大妈们忙碌地做着手中的活计,他们之间偶尔交谈家常话题,将院子里充满了活力。
然而,这门技艺却面临传承困境,因为除了少数真正热爱这门手艺的人以外,没有其他愿意投身其中的人。而现在,有专家的介入,“妈妈制造”项目帮助她们创造出了更多现代感十足的手工产品,这些作品更容易吸引城市居民的心光照耀。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春燕坚信,可以让阿妈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稳定的收入,从而确保技术不会消失,而是能够流转下去,为未来留下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