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扎染的妈妈制造自然之韵下vogue意在守艺为爱
在云南大理古城,杨春燕的扎染工坊里,一群来自四川的游客对白族传统技艺充满了好奇。他们疑惑地问:“这些图案是不是都用印刷机打印上去的?”杨春燕耐心解释道:“我们的扎染技艺是一种独特的手工制作方式,它融合了自然和艺术。”但游客坚持认为,“百分之百”都是印刷出来的。
杨春燕虽然感到有些无奈,但她也理解外来人的困惑。在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它已经受到很多人耳目的关注。但对于这个古老手工艺背后的复杂过程,对于外来者来说仍然是一个神秘领域。
扎染,又称“绞缬染”,是一种将纯棉布按图案进行多种形式组合,然后使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色彩处理,最终通过漂洗拆线获得空心花纹和图案。这一过程需要极高的精确度和耐心,每一块布都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显得独一无二。
在西依苍山、东临洱海的大理州喜洲镇周城村,这门技艺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杨春燕家祖辈相传就在这里,她曾是普通的一位白族女性。但2017年,当一个公益项目“妈妈制造.扎染合作社”成立时,她成为了该合作社的带头人。她与一群阿妈们一起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为这门传统技艺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
七月的大理天气多雨,但阳光透过乌云间照耀着周城村。蓝白相间的扎染布挂在每家每户外面,就像是从天空中直接扯下的一片,自然而美。几千年的历史,这门手工艺在地域内起起落落,如同变幻莫测的情景一样,不可预测,每一次尝试都会带来惊喜或挑战。
杨春燕希望通过她的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这项技能,并且让它成为一种职业,而不仅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在她的努力下,大部分阿妈们现在可以从这种手工活中获得五十元左右的小额收入,这对于她们来说已经足够养家糊口了。而这个项目不仅帮助阿妈们增加了收入,还使得她们能够保持自主性和灵活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何时何地工作。
最后,一些来自北京的人类迹迹寻访到周城村,他们专程找到杨春燕想要了解更深层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开发的情况。“你们不是骗子吗?”他们好奇地问。然而,当他们看到那些现代感十足又富有个性的作品时,他们的心意转变了。“原来你们不是骗子。”
这样的故事,就是如何将一个传统技艺,从小众到大众,从边缘走向中心,从生计工具到艺术品,从匠人们的手中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眼前。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简单却又复杂的地方——大理周城村,那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更重要的是,有着不断变化与发展中的当代意义。